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ransl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This paper gives a critical review of E.A.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initiat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formal correspondence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or the purpose of confirm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to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The findings further prove that though the theory of dynamic equivalence has its defects, it usually takes precedence over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translation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s.

Please see the attachment for more details.


附件下载

参与评论

本文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并以英汉翻译为例,对动态对等和形式对应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证实动态对等在英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尽管动态对等理论有其缺陷,但在汉英翻译中,它通常优先于形式对应。 详情请见附件。

本文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并以英汉翻译为例,对动态对等和形式对应进行了比较研究,旨在证实动态对等在英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尽管动态对等理论有其缺陷,但在汉英翻译中,它通常优先于形式对应。 详情请见附件。

本文对奈达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进行了评述,并对动态对等和形式对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对英汉翻译进行了比较研究,以确定动态对等在英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动态对等理论虽有其缺陷,但在汉英翻译中往往优先于形式对应。详情请参阅附件。

本文对e.a.nida的动态等价翻译理论进行了批判性的回顾,并对动态等价和形式对应进行了比较研究,特别是中英翻译,以确定动态等价在英汉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进一步证明,动态等价理论虽然有其缺陷,但在汉英翻译中通常优先于形式对应。

加强跨文化交际,以小组为单位翻译论文,通过参与互动式小组翻译,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理解力。由澳大利亚-中国理事资助的项目一个选定的讲中文的翻译学生学习小组参加了该项目,从2011的8月到2012年5月由原住民研究出版社出版。为期一年的翻译项目完成后,作者对参加者的翻译经历进行了调查和录音采访。运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对数据进行编码,对内容进行批判性分析,并对主题进行分类。结果发现,参加者不仅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了翻译技巧,而且对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也比以前有了更好的了解。在理解了跨语言差异之后,他们把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以翻译项目为中心的各种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提高了他们的跨文化意识。这种基于交互的学生参与学习方法通过个人反思、小组讨论和研讨会帮助学生翻译者实现有意义的交流和学习者自主。最后,对团队翻译项目的教学含义进行了讨论,请参阅附件以了解更多细节。